用戶和資源,哪個是滴滴專車的主角?
發(fā)布日期:[2016/6/6] 編輯:奇億廣州網站建設
滴滴專車也已經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打車軟件了,之前被談論得最多的燒錢模式的發(fā)展,但是如今隨著市場的擴大,用戶數量也在逐漸增加,資源也越來越多,燒錢模式已不再,那么滴滴專車真正的主角兒到底是哪個呢?
盡管事故頻發(fā),用戶抱怨增加,卻仍然阻擋不了滴滴飆升的估值,和資本市場的追捧,這是因為資源已經取代用戶成為其商業(yè)競爭中最重要的因素。但遲早,話語權將重新回到用戶手中。
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,已經至少有兩起惡性事件與互聯網出行巨頭滴滴聯系在一起:先是一名教師被滴滴順風車司機殺害,接著是幾天前,一名電競選手在搭乘滴滴專車過程中被司機砍傷。與此同時,在我的朋友圈和參加的個別微信群中,抱怨滴滴服務的人也似乎增加不少。
但這并沒有妨礙滴滴受到資本市場的追捧:就在這期間,據媒體報道,滴滴已經融到來自蘋果、阿里巴巴等公司大約35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(融資尚未結束),投后估值超過250億美元,相比一年前增長了兩倍,這一速度就像2012年至2014年時的小米。
這就讓人有些不解了:通常而言,一家處于創(chuàng)業(yè)期的公司,總是會想盡千方百計滿足用戶的需求,而類似的與用戶有關的惡性事件,往往會帶來滅頂之災,而在滴滴的案例中,來自用戶的抱怨甚至重大傷亡事件,似乎失去了影響。
這樣的情況通常只有在一些業(yè)已形成壟斷的行業(yè)才會發(fā)生,因為用戶沒有其他選擇,或選擇很有限。滴滴自然是堅決不會同意自己已經形成壟斷的,而實際上,按照一般的關于壟斷的定義,你也的確不能這樣認為,因為按照公開報道的信息,滴滴目前僅占了整個出行市場的1%,就是說除了滴滴,用戶還有另外99%的選擇。
但在本案中,我們需要考慮到如下情形:
互聯網出行已經成為很多人的一種生活方式(據稱僅滴滴的用戶就已經超過3億),未來這種生活方式的影響預計還要強化,這意味著大多數人未來都將離不開它;
在互聯網出行領域,網絡效應更加明顯(用戶的數量和地域廣度與密度的增加將使需求增加,從而帶來更多跨地域、密度更高的車/司機的加入,數量更多和更具地域廣度與密度的車/司機的加入又會提高用戶的選擇機會與跨地域使用的體驗,從而帶來用戶的增加),而在傳統模式中,資產(車)和服務者(全職司機)受到管制以及資產規(guī)模的限制,市場被以地域分割為一個個小的單位;
盡管滴滴目前僅占整個出行市場的1%,但據稱它已經占據了“專車的87%,網約出租車的將近100%”,專車和網約出租車又是目前最為主要的兩種互聯網出行方式,如果數據屬實,那么滴滴接下來的優(yōu)勢還會增加,因為一旦它率先建立起全國乃至全球的網路效應,它的對手將很難與它競爭——它們的任何增加用戶或車/司機的努力,都會遭到滴滴的價格壓制,從而很難建立起網絡效應。
對滴滴而言,唯一的瓶頸,也許就是為了吸引更多的用戶和司機、并留住他們而必須采取的價格補貼政策,這通常需要的投資——據公開數據,滴滴去年的虧損可能達到幾十億元——這意味著互聯網出行已經越來越成為一個資本的游戲,即通過外部投資來先期填補運營上的虧空。由于資金通常寧愿選擇滴滴這樣的龍頭,這又會使滴滴的競爭者處于很不利的局面。
用戶使用方式是滴滴與傳統出租車公司最大的不同,在滴滴這種模式中,用戶需要先有一個互聯網入口,而在傳統情況下,用戶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入口,這是滴滴可能變得更加強大的另外一個特點,即用戶并不需要太多的互聯網出行服務商,盡管他們過去打交道的出租車公司要多得多。
換句話說,盡管早期在這個市場用戶是最重要的因素,至少和司機/車是同樣重要的因素,但經過幾年的用戶培養(yǎng)和規(guī)模角逐,現在滴滴可能已經走在通往壟斷的道路上——盡管這其中不乏運氣因素,比如滴滴和快的分別選擇了騰訊和阿里巴巴這兩大金主。在新的階段,資源已經超過用戶成為唯一重要的決勝因素,包括:
政策博弈能力(當政府管制仍然是主基調時,擁有規(guī)模優(yōu)勢的滴滴就擁有了某種基于既成事實的籌碼,這會將其新的潛在對手攔在外面),資本影響力(不僅是現有手頭資本,還包括那些早期投入巨資的機構為了保護既有投資而形成的后盾),簽約司機/車的數量與廣度/深度(尤其是當司機/車發(fā)生處于短缺狀態(tài)時)。
雖然在上述因素中,滴滴對簽約司機/車的控制可能并沒有表面上那么強大,因為司機們對補貼高度敏感,而現在它們又已經通過滴滴學會了如何使用互聯網,可能隨時會被其他采取高補貼的潛在競爭對手挖去,但政策博弈能力和資本影響力會強化滴滴的掌控力。
一旦滴滴的司機/車的網絡覆蓋到三四線城市,并建立起面向全球的網絡連接,那時滴滴將建立起一種類似淘寶在電商領域的地位,盡管這樣一來它也會和淘寶一樣,自始至終與開放生態(tài)帶來的不可控沖突相伴隨,并最終可能為其帶來致命傷。
而有些可悲的是,在互聯網出行領域,出現類似京東這樣的強有力的模式挑戰(zhàn)者的概率要小些,因為不似電商行業(yè)可以按照地域進行切割,類似專車這樣的服務模式的用戶常常處于跨地域的流動中,這最終會產生一種類似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,讓那些專注于區(qū)域進行服務的公司處于越來越糟糕的境地。
因為,這意味著要么和滴滴一樣擁有跨地域甚至全國的網絡效應,否則可能會受到來自滴滴的反制,比如通過采用同樣重資產的模式建立一個細分品牌,而與此同時,當滴滴的網絡擴張到一定規(guī)模,積累到足夠數據,它理論上也會逐步改善服務,縮小和京東模式的體驗差距。在這個過程中,滴滴的角色有點像PC時代的微軟,可以通過自己的平臺優(yōu)勢來捆綁自己的競爭產品。
看起來,好像已經沒有誰可以阻擋滴滴前進的步伐,即便是消費者。這是為什么資本對它趨之若鶩。這也是為什么盡管我個人并不是滴滴的用戶,我更喜歡它的競爭對手的服務,我也站在那些譴責滴滴在保護用戶方面做得不夠的人們一邊,但我仍然不得不(帶有一些無奈的)更看好它——從作為一個互聯網價值研究者的角度。
從本質上,滴滴的模式有點類似攜程,只不過后者的供應商中包含了一些大型連鎖酒店,以及處于寡頭地位的航空公司,這讓攜程在價格博弈中處于很不利的地位,而滴滴的供應商(車/司機)則弱小得多,這強化了它的議價能力。
目前攜程扣除去哪兒部分后的市銷率(按照凈收入)只有9倍,其凈收入增長率接近50%,考慮到滴滴的增速,以及議價能力,未來的業(yè)務可擴張性(滴滴的用戶頻度要高過攜程,這將使它像一個生活入口,從而更容易擴張其業(yè)務范圍),則給予滴滴20~25倍的市銷率(按凈收入)是一個相對可以接受的估值水平。
其中,在30倍的情況下,與阿里巴巴處于同一PSG(經過增速調整后的市銷率)水平。如果網傳去年滴滴9.46億美元的凈收入屬實,則意味著在本輪融資之前,滴滴的合理估值介于190~236億美元。
不過,隨著滴滴規(guī)模和影響力的進一步上升,它也將一步步接近它的天花板,那時,用戶將重新迎回在商業(yè)天枰中的話語權。
政府管制的加強(特別是當政府不得不對越來越多的用戶安全事件做出重大反應,以及滴滴對產業(yè)控制能力持續(xù)上升而產生的壟斷擔憂,導致的各方力量的反彈);當估值超過一定規(guī)模比如500億美元后,在滴滴與資本的博弈中,資本的影響力將上升,它們將越來越注重控制,而不愿意持續(xù)增加投資;IPO將使得它不得不注重短期回報,從而喪失部分價格制定能力。
結果,即便它始終維持處于壟斷地位的市場份額,它也不一定能真正獲得壟斷地位,因為它的定價能力還會受到諸如這些因素的制約:一旦它的價格沒有競爭力,消費者還有公交、長租車、購車等方式可以選擇;它也無法始終使自己在與司機/車的管理費率談判中處于主導地位,因為司機/車可以選擇做黑車、放棄出租或加入某家區(qū)域性的傳統出租公司。
而當它進入這一階段后,它還可能迎來一些新的競爭對手,比如類似地圖、團購、旅行等這樣的生活服務入口,理論上也可以通過同樣的模式快速獲得部分用戶——如果它不能鎖定司機/車,而用戶又已經接受了沒有補貼的日子,并因累積的不愉快使用體驗而產生逃離愿望,同時它自己又被短期財報束縛住了手腳。
本文由奇億網站建設原創(chuàng),原文地址:http://www.studstu.com/news/1540.html,轉摘請保留版權,謝謝。
2016/6/6 從心理學角度談購物網站建設
2016/6/3 雅虎走向衰敗的原因分析
2016/6/3 寵物類的企業(yè)網站怎么建?
2016/6/2 從阿里和聯想出售股票看國內互聯網企業(yè)的發(fā)展
2016/6/2 怎樣寫好一篇能夠引流的軟文?
2016/6/2 淺談百度整改下seo的生存狀態(tài)
2016/6/1 完整的網絡營銷方案包括哪些方面?
2016/6/1 小心微信朋友圈的騙局
2016/6/1 網站文章內容添加圖片還能防抄襲?
2016/5/31 怎樣做好產品的內容運營?
2016/5/31 具有視覺創(chuàng)意的十大網站建設賞析
2016/5/31 網站權重提升的方法和技巧
2016/5/30 搜索引擎市場中不可輕信的傳言
2016/5/30 跨境電商新政對市場的阻礙
2016/5/30 做好網站排名前先把seo試卷做好
2016/5/28 電商是互聯網與實體店的輪回之道
2016/5/28 網信政策調整,導航網站的機會來了
2016/5/28 網站代碼怎么寫更受歡迎?
2016/5/27 QQ用戶為何要轉向微信?
2016/5/27 關于支付寶是否需要實名認證
盡管事故頻發(fā),用戶抱怨增加,卻仍然阻擋不了滴滴飆升的估值,和資本市場的追捧,這是因為資源已經取代用戶成為其商業(yè)競爭中最重要的因素。但遲早,話語權將重新回到用戶手中。
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,已經至少有兩起惡性事件與互聯網出行巨頭滴滴聯系在一起:先是一名教師被滴滴順風車司機殺害,接著是幾天前,一名電競選手在搭乘滴滴專車過程中被司機砍傷。與此同時,在我的朋友圈和參加的個別微信群中,抱怨滴滴服務的人也似乎增加不少。
但這并沒有妨礙滴滴受到資本市場的追捧:就在這期間,據媒體報道,滴滴已經融到來自蘋果、阿里巴巴等公司大約35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(融資尚未結束),投后估值超過250億美元,相比一年前增長了兩倍,這一速度就像2012年至2014年時的小米。
這就讓人有些不解了:通常而言,一家處于創(chuàng)業(yè)期的公司,總是會想盡千方百計滿足用戶的需求,而類似的與用戶有關的惡性事件,往往會帶來滅頂之災,而在滴滴的案例中,來自用戶的抱怨甚至重大傷亡事件,似乎失去了影響。
這樣的情況通常只有在一些業(yè)已形成壟斷的行業(yè)才會發(fā)生,因為用戶沒有其他選擇,或選擇很有限。滴滴自然是堅決不會同意自己已經形成壟斷的,而實際上,按照一般的關于壟斷的定義,你也的確不能這樣認為,因為按照公開報道的信息,滴滴目前僅占了整個出行市場的1%,就是說除了滴滴,用戶還有另外99%的選擇。
但在本案中,我們需要考慮到如下情形:
互聯網出行已經成為很多人的一種生活方式(據稱僅滴滴的用戶就已經超過3億),未來這種生活方式的影響預計還要強化,這意味著大多數人未來都將離不開它;
在互聯網出行領域,網絡效應更加明顯(用戶的數量和地域廣度與密度的增加將使需求增加,從而帶來更多跨地域、密度更高的車/司機的加入,數量更多和更具地域廣度與密度的車/司機的加入又會提高用戶的選擇機會與跨地域使用的體驗,從而帶來用戶的增加),而在傳統模式中,資產(車)和服務者(全職司機)受到管制以及資產規(guī)模的限制,市場被以地域分割為一個個小的單位;
盡管滴滴目前僅占整個出行市場的1%,但據稱它已經占據了“專車的87%,網約出租車的將近100%”,專車和網約出租車又是目前最為主要的兩種互聯網出行方式,如果數據屬實,那么滴滴接下來的優(yōu)勢還會增加,因為一旦它率先建立起全國乃至全球的網路效應,它的對手將很難與它競爭——它們的任何增加用戶或車/司機的努力,都會遭到滴滴的價格壓制,從而很難建立起網絡效應。
對滴滴而言,唯一的瓶頸,也許就是為了吸引更多的用戶和司機、并留住他們而必須采取的價格補貼政策,這通常需要的投資——據公開數據,滴滴去年的虧損可能達到幾十億元——這意味著互聯網出行已經越來越成為一個資本的游戲,即通過外部投資來先期填補運營上的虧空。由于資金通常寧愿選擇滴滴這樣的龍頭,這又會使滴滴的競爭者處于很不利的局面。
用戶使用方式是滴滴與傳統出租車公司最大的不同,在滴滴這種模式中,用戶需要先有一個互聯網入口,而在傳統情況下,用戶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入口,這是滴滴可能變得更加強大的另外一個特點,即用戶并不需要太多的互聯網出行服務商,盡管他們過去打交道的出租車公司要多得多。
換句話說,盡管早期在這個市場用戶是最重要的因素,至少和司機/車是同樣重要的因素,但經過幾年的用戶培養(yǎng)和規(guī)模角逐,現在滴滴可能已經走在通往壟斷的道路上——盡管這其中不乏運氣因素,比如滴滴和快的分別選擇了騰訊和阿里巴巴這兩大金主。在新的階段,資源已經超過用戶成為唯一重要的決勝因素,包括:
政策博弈能力(當政府管制仍然是主基調時,擁有規(guī)模優(yōu)勢的滴滴就擁有了某種基于既成事實的籌碼,這會將其新的潛在對手攔在外面),資本影響力(不僅是現有手頭資本,還包括那些早期投入巨資的機構為了保護既有投資而形成的后盾),簽約司機/車的數量與廣度/深度(尤其是當司機/車發(fā)生處于短缺狀態(tài)時)。
雖然在上述因素中,滴滴對簽約司機/車的控制可能并沒有表面上那么強大,因為司機們對補貼高度敏感,而現在它們又已經通過滴滴學會了如何使用互聯網,可能隨時會被其他采取高補貼的潛在競爭對手挖去,但政策博弈能力和資本影響力會強化滴滴的掌控力。
一旦滴滴的司機/車的網絡覆蓋到三四線城市,并建立起面向全球的網絡連接,那時滴滴將建立起一種類似淘寶在電商領域的地位,盡管這樣一來它也會和淘寶一樣,自始至終與開放生態(tài)帶來的不可控沖突相伴隨,并最終可能為其帶來致命傷。
而有些可悲的是,在互聯網出行領域,出現類似京東這樣的強有力的模式挑戰(zhàn)者的概率要小些,因為不似電商行業(yè)可以按照地域進行切割,類似專車這樣的服務模式的用戶常常處于跨地域的流動中,這最終會產生一種類似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,讓那些專注于區(qū)域進行服務的公司處于越來越糟糕的境地。
因為,這意味著要么和滴滴一樣擁有跨地域甚至全國的網絡效應,否則可能會受到來自滴滴的反制,比如通過采用同樣重資產的模式建立一個細分品牌,而與此同時,當滴滴的網絡擴張到一定規(guī)模,積累到足夠數據,它理論上也會逐步改善服務,縮小和京東模式的體驗差距。在這個過程中,滴滴的角色有點像PC時代的微軟,可以通過自己的平臺優(yōu)勢來捆綁自己的競爭產品。
看起來,好像已經沒有誰可以阻擋滴滴前進的步伐,即便是消費者。這是為什么資本對它趨之若鶩。這也是為什么盡管我個人并不是滴滴的用戶,我更喜歡它的競爭對手的服務,我也站在那些譴責滴滴在保護用戶方面做得不夠的人們一邊,但我仍然不得不(帶有一些無奈的)更看好它——從作為一個互聯網價值研究者的角度。
從本質上,滴滴的模式有點類似攜程,只不過后者的供應商中包含了一些大型連鎖酒店,以及處于寡頭地位的航空公司,這讓攜程在價格博弈中處于很不利的地位,而滴滴的供應商(車/司機)則弱小得多,這強化了它的議價能力。
目前攜程扣除去哪兒部分后的市銷率(按照凈收入)只有9倍,其凈收入增長率接近50%,考慮到滴滴的增速,以及議價能力,未來的業(yè)務可擴張性(滴滴的用戶頻度要高過攜程,這將使它像一個生活入口,從而更容易擴張其業(yè)務范圍),則給予滴滴20~25倍的市銷率(按凈收入)是一個相對可以接受的估值水平。
其中,在30倍的情況下,與阿里巴巴處于同一PSG(經過增速調整后的市銷率)水平。如果網傳去年滴滴9.46億美元的凈收入屬實,則意味著在本輪融資之前,滴滴的合理估值介于190~236億美元。
不過,隨著滴滴規(guī)模和影響力的進一步上升,它也將一步步接近它的天花板,那時,用戶將重新迎回在商業(yè)天枰中的話語權。
政府管制的加強(特別是當政府不得不對越來越多的用戶安全事件做出重大反應,以及滴滴對產業(yè)控制能力持續(xù)上升而產生的壟斷擔憂,導致的各方力量的反彈);當估值超過一定規(guī)模比如500億美元后,在滴滴與資本的博弈中,資本的影響力將上升,它們將越來越注重控制,而不愿意持續(xù)增加投資;IPO將使得它不得不注重短期回報,從而喪失部分價格制定能力。
結果,即便它始終維持處于壟斷地位的市場份額,它也不一定能真正獲得壟斷地位,因為它的定價能力還會受到諸如這些因素的制約:一旦它的價格沒有競爭力,消費者還有公交、長租車、購車等方式可以選擇;它也無法始終使自己在與司機/車的管理費率談判中處于主導地位,因為司機/車可以選擇做黑車、放棄出租或加入某家區(qū)域性的傳統出租公司。
而當它進入這一階段后,它還可能迎來一些新的競爭對手,比如類似地圖、團購、旅行等這樣的生活服務入口,理論上也可以通過同樣的模式快速獲得部分用戶——如果它不能鎖定司機/車,而用戶又已經接受了沒有補貼的日子,并因累積的不愉快使用體驗而產生逃離愿望,同時它自己又被短期財報束縛住了手腳。
本文由奇億網站建設原創(chuàng),原文地址:http://www.studstu.com/news/1540.html,轉摘請保留版權,謝謝。